商品别名 |
多人秋千 |
面向地区 |
全国 |
秋千(Swing),用途游戏用具,将长绳系在架子上,下挂蹬板,人随蹬板来回摆动。秋千是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创造的一种运动。起源可追溯到上古时代。春秋时期传入中原地区,因其设备简单,容易学习,故而深受人们的喜爱,很快在各地流行起来。汉代以后,秋千逐渐成为清明、端午等节日进行的民间习俗活动并流传至今。
秋千的起源,可追溯到几十万年前的上古时代。那时,我们的祖先为了谋生,需要上树采摘野果或猎取野兽。在攀缘和奔跑中,他们往往抓住粗壮的蔓生植物,依靠藤条的摇荡摆动,上树或跨越沟涧,这是秋千原始的雏形。至于后来绳索悬挂于木架、下拴踏板的秋千,春秋时期在我国北方就有了。《艺文类聚》中就有“北方山戎,寒食日用秋千为戏”的记载。当时拴秋千的绳索为结实起见,通常多以兽皮制成,故秋千两字繁写均以“革”字为偏旁。
磨担秋的玩法是,取一根长1~2米,直径约15厘米的硬木固定竖于场地上,削细作轴;另选一根长约10米、直径与木柱相当的木杆,中间凿凹,横置于立柱顶上,即搭成磨担秋。木杆两端骑坐对等人数,骑坐者用脚蹬地略跑数步后,即迅速骑上木杆或匍匐杆头,木杆即磨一般旋转,两端上下升沉,又似挑担时扁担的上下起伏,故称磨担秋。随着木杆的旋转起伏,落地的一方用脚蹬地,增加动力,使杆弹起,这样,木杆两端交替上下,旋转不止。
玩时,4人各坐一木板上,使滚轴转动,上下升降。各人脚触地时用力蹬地,再加上空中三人下坐、下拉的力量,秋千作圆形旋转,转速快时,如飞旋的大风车,煞是好看。在黔东南苗族地区,风车秋千的每块坐板上可坐两人,4块坐板坐8人,这样的风车秋千叫作“八人秋”。
台湾高山族人称荡秋千为“渺绵”,是“飞天”的意思,这与汉族人对秋千的传统认识是相同的。云南西北及川南纳西族的荡秋千习俗俗称“秋千会”。纳西族东部的秋千会多在每年夏历正月初一至初四举行,西部则于正月初六开始,历时4~5天不等。
秋千(Swing),用途游戏用具,将长绳系在架子上,下挂蹬板,人随蹬板来回摆动。秋千是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创造的一种运动。